
手机eSIM试商用落定:谁受益 运营商与消费者双赢。2025年10月13日,工信部正式批复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,这一消息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意味着国内eSIM技术从智能穿戴和物联网领域扩展到了手机端。

三大运营商相继获得批复。中国联通于9月初率先获批,随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10月也拿到了牌照。这标志着国内通信产业即将迈入“无卡时代”。
中国联通迅速行动,上线了eSIM业务全国预约通道,截至发稿时已有69582人预约。联通以“联通eSIM选择更随心”为口号,开放了APP与线下营业厅双预约渠道,并启动了“eSIM 尝鲜季”补贴活动。购买eSIM版“云智 AI Pad”的用户可享受立减优惠及流量包,合约用户最高可获50%补贴。此外,联通成为首款国行eSIM机型iPhone Air的独家适配运营商,并建成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eSIM管理平台,累计适配75款终端。
中国移动则注重规则细化。早在9月21日,中国移动就上线了预约界面,明确标注业务需等待批复后开放。其预约页面详细规定了安全与办理规则。移动已完成系统优化与资源储备,旗下中移物联网采购了7000万颗eSIM晶圆,为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基础。中国移动长期致力于eSIM标准的引领与产业生态的构建,深度参与GSMA eSIM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,推动eSIM技术的研发与创新。
中国电信在广东、四川、安徽、江西四省的线下营业厅已率先开放eSIM手机业务办理,北京地区也于9月19日同步iPhone 17 Air发售启动线下注册服务。尽管全国性线上预约与办理通道尚未上线,但业内人士透露,中国电信相关系统已完成线上实名认证模块调试,待区域试点数据验证通过后,将快速开通APP及小程序办理入口。
eSIM技术正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的核心赛道,呈现“消费电子+物联网”双轮驱动格局。GSMA预测,到2025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将达10亿,2030年将增至69亿。在物联网领域,eSIM增长更为迅猛,据Jupiter Research数据显示,eSIM物联网连接数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至2026年的1.95亿。
从区域维度看,美国以消费电子为核心,美版iPhone 14取消实体卡槽后,eSIM渗透率显著提升;欧洲在跨境服务与工业物联网领域领先;日韩则聚焦汽车与工业细分场景。全球提供eSIM手机服务的国家和地区已从2018年的24个增至2024年的123个,运营商数量从45家激增至441家。eSIM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加速其普及,据Transforma Insights测算,eSIM全生命周期成本比传统SIM低8%,封装进模组后差距可扩大至11%。
工信部的批复将引发通信产业链的连锁反应,对各方产生深远影响。运营商短期内将面临成本与竞争双重挑战,需要投入系统升级和补贴推广等成本,同时eSIM的“一键换网”功能将打破用户绑定,加剧价格和服务竞争。但从长远来看,线上开户模式将降低运营商获客成本,eSIM在物联网场景的应用也将帮助运营商拓展增长空间。
消费者将获得体验升级与成本优化双重受益。eSIM实现“无感换运营商”,无需插拔卡针即可在线切换套餐,国际漫游可直接接入当地网络,大幅降低漫游费。设备取消卡槽后,手机防水性增强、机身更轻薄,节省空间可用于扩容电池或升级相机模组。运营商的补贴活动与移动的清晰规则也降低了用户尝鲜门槛。
对于手机厂商而言,将迎来设计创新与生态适配新机遇。eSIM占用空间仅为Nano SIM卡的三分之一,为小型化、集成化设计提供了可能,可穿戴设备、折叠屏手机等新品类将加速落地。然而,eSIM的适配成本与生态绑定并存,手机厂商在推进eSIM发展时,需要符合不同运营商的技术规范,与头部运营商的合作将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。手机eSIM试商用落定:谁受益 运营商与消费者双赢。
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