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元前221年,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个诸侯国——楚国,也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被灭掉,至此,秦始皇历时十年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。打败六个国家,平均每个国家的时间不到一年,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的灭亡都同样简单。某些国家迅速倒下,而有的则难啃如硬骨头。
在这六国中,楚国并不是秦国攻打时间最长的,但无疑是最为棘手的。可以说,楚国是秦国统一路上的一大难关,它也让秦始皇在攻六国时经历了首次的挫折。那么,楚国究竟为何如此难以攻破?秦国又是如何最终打败楚国的呢?
随着秦国先后吞并韩、赵、魏三国,秦始皇的眼光终于转向了地大物博的楚国。这个拥有悠久历史、广袤疆域的国家,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大的障碍。
展开剩余84%尽管如此,秦国与楚国的关系并非敌对。过去,秦国常与楚国联姻,楚系在秦国内部有着不小的影响力。秦始皇并非无情之人,他并不希望灭掉楚国,然而,他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天下,而楚国就是他欲取之而后快的大肥肉。
但在接连打败了三个较弱的国家后,秦国军队也有些疲惫。秦始皇觉得,既然已经这么顺利,打楚国应该也能快速解决,于是他决定采取较为轻松的方式来攻灭楚国。为此,秦始皇召见了两位大将,分别是年轻且充满自信的李信和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。
李信认为,虽然楚国面积大,但其实并不强大,20万大军就足够灭掉楚国。而王翦则认为,楚国虽看似积贫积弱,但其实力远超预期,至少需要60万大军才行。听到王翦的建议,秦始皇笑了笑,觉得王翦可能过于谨慎,于是最终决定让李信带兵攻打楚国。
于是,李信与蒙恬领着20万大军,趁楚国内乱的时机出发。初期,秦军攻势迅猛,迅速占领了平舆、田城等地。然而,楚国的大将项燕,竟然让秦军吃了一个大亏。项燕是项羽的祖父,家传武艺强悍,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难缠的敌人。
项燕深知,秦军将领李信和蒙恬都过于年轻、轻敌,因此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。项燕用一部分兵力与秦军纠缠,同时在后方埋伏主力。当李信带领军队深入楚国腹地时,项燕的伏兵猛然出击,秦军措手不及,最终惨败而归。
接到惨败消息后,秦始皇勃然大怒,决定撤掉李信的职务。然而,楚国毕竟不能放任不管,于是秦始皇再次召王翦出征。王翦年纪虽大,但颇有个性。听到秦始皇的召令后,他直接表示,如果要我出战,必须要60万大军,而不是那20万。他甚至拒绝了出征的邀请,决定回乡享清福。
秦始皇最终不得不亲自去王翦的老家请他出山。王翦深知上赶着并不是买卖,于是提出了条件:60万大军是底线,不然我不出征。无奈之下,秦始皇只能同意了这一要求,并将60万大军交给了王翦。
与李信的急功近利不同,王翦一向稳重。他没有急于进攻,而是先稳定阵脚,观察楚军情况。王翦发现楚军士气低迷,处于长期疲劳战斗的状态,于是他决定通过消耗战来削弱敌人。他命令秦军保持防守,不与楚军正面接触,这样楚军就失去了攻击目标,士气更加低落。
楚国的项燕心急如焚,他看不清秦军的真实意图,以为秦军在等待增援或准备某种阴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楚军焦虑的情绪越来越严重,士气不断下滑。与此同时,秦军则在王翦的指挥下,养精蓄锐,士气逐渐回升。
终于,王翦认为时机成熟。他让士兵们吃饱喝足,挑选了2万精锐部队发起攻击。这些精兵个个身手不凡,战斗力强悍。面对秦军的猛攻,楚军慌乱应战,不敌秦军,最终大败而逃。项燕见大势已去,带着残兵败将向东撤退。王翦紧追不舍,最终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寿春,俘获了楚王负刍,并杀死了项燕。
经过一年多的鏖战,楚国终于在秦国的攻势下崩溃,秦国获得了大胜。王翦的稳扎稳打证明了老将的智慧和经验至关重要。许多人认为,如果李信也能带上60万大军,楚国早就能轻松攻破。其实,关键不在于兵力,而是王翦的“彼竭我盈”策略。王翦之所以要60万兵马,是为了确保打得稳妥而不急功近利。
至于楚国为何如此难以攻破,除了其广阔的疆域,另一大原因就是楚国士兵的勇猛。尽管楚国贵族内部不统一,但士兵个个忠诚勇敢,他们为保卫家园敢于拼死作战。而秦军虽强大,但与如此英勇的敌人对抗时,确实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总的来说,楚国的地理优势、强悍的士兵和丰富的资源,使得秦国必须采取更为谨慎和高效的策略才能最终取胜。而如果楚国的国土更小、资源更少,可能早就被秦国征服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